今天看到了一篇〝從兩蔣到陳水扁 台灣外匯比一比〞
裡頭列出了台灣外匯存底歷年來的金額
並比較〝兩蔣時代〞、〝李登輝時代〞、〝陳水扁時代〞的外匯存底量。
我知道數字越大代表外
匯存底越高
錢多是好事 這個...不用說 應該算常識吧
但是 如果外匯存底代表經濟能力的話
那那那.. 台灣怎麼會在前六名呢?!
我知道這樣想好像很不
愛國
沒有打從心底覺得台灣一定強之類的 囧興
但是 面對現實 在全世界205個國家裡
說經濟能力 我們不會是前六名 Orz
所以 看著文章裡逐漸增加的數字 我反而有更多的疑惑
這些增加的數字 到底代表什麼呢??
為了逃避期末考的壓力
美其名為增加知/常識 我開始尋找答案...
什麼是外匯存底?
在中央銀行的網站裡
有個兒童網頁 - 什麼是外匯存底
裡頭的解釋是
外匯就是外國的貨幣,它可以是外國貨幣表示的現鈔、存款、股票及公債等。
中央銀行替國家保有外匯,這就是小朋友可能在電視、報紙上常看到大人所談論的「外匯存底」。
外匯存底的功能:
外匯存底主要有兩種功用。一種是當作中央銀行發行新臺幣時的準備,跟前面所說「黃金」的功能一樣。
另一項功能是當作國家用錢的蓄水庫,當平時國人有外匯需求,或國家發生緊急情況(例如受國際投機客攻擊,
而造成國內金融風暴,或者是國內爆發戰爭)需要很多額外的外匯時,中央銀行可以用來保衛我們新臺幣對外的幣值。
就像民國 84 年發生中國導彈演習和民國86年發生亞洲金融風暴時,
中央銀行都利用外匯存底好好打擊了投機客,使國內外匯市場很快就穩定下來,國內經濟也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
台灣對外國人貿易一直很成功,出口賺了很多外匯,外國人來台灣投資也帶來很多外匯。
我們的外匯存底在世界各國一直名列前茅,98 年3月底大約有3千億美元。
看完央銀的資料之後 尤其是對於台灣外匯存底名列前茅的解釋
外匯賺錢 + 外國人投資 => 台灣外匯存底很多
突然覺得台灣真是充滿光明阿 >////<
接著 我又跑去看了台中圖書館線上參考資料 - 何謂外匯存底。
外匯存底 (
Foreign
Reserve ) 是指中央銀行所保有的外匯數量。
每月七日由中央銀行對外發佈最新數據。
為了從事國際間交易,各個國家都必須保有一些外匯。
所謂的外匯,指的是可以作為國際支付工具的外國通貨,
或是對外國通貨的請求權而各國中央銀行所保有的外匯數量,就被稱為外匯存底或外匯準備金。
各國央行都會保留一定數額的外匯存底,以方便於緊急時穩定﹑控制匯率,並因應平時國內人民的外匯需求;
而通常來說,一個國家的外匯存底宜保持在三到六個月的進口額水準。
恩.. 有點無言 怎麼兩邊看起來感覺不太一樣
又跑去翻了一下
Wiki 對於外匯存底的解釋。
In a non fixed exchange rate system, reserves allow a central bank to purchase the issued currency, exchanging its assets to reduce its liability. The purpose of reserves is to allow central banks an additional means to stabilise the issued currency from excessive volatility, and protect the monetary system from shock, such as from currency traders engaged in flipping. Large reserves are often seen as a strength, as it indicates the backing a currency has. Low or falling reserves may be indicative of an imminent bank run on the currency or default, such as in a currency crisis. Central banks sometimes claim that holding large reserves is a security measure. This is true to the extent that a central bank can prop up its own currency by spending reserves. (This practice is essentially large-scale manipulation of the global currency market. Central banks have sometimes attempted this in the years since the 1971 collapse of the Bretton Woods system. A few times, multiple central banks have cooperated to attempt to manipulate exchange rates. It is unclear just how effective the practice is.) But often, very large reserves are not a hedge against inflation but rather a direct consequence of the opposite policy: the bank has purchased large amounts of foreign currency in order to keep its own currency relatively cheap. |
恩.. 兒童網頁果然是兒童網頁 騙小孩的阿 >"<
誤導人以為外匯存底 = 出口賺的 + 外國投資台灣
真是無言...
另外還讀了滿多篇分析文章 不過 由於網路上的資訊正確度問題
所以 我就只放了這三篇有註明作者 然後作者看起來還可以信賴的上來 :p
國政會財政金融組 謝明瑞
中央研究院經濟所所長 管中閔
台大經濟學教授 吳聰敏
簡單的來說 外匯存底最主要的用途是像台中圖書館的資料
〝緊急時穩定﹑控制匯率,並因應平時國內人民的外匯需求〞
而外匯存底越高 代表國家購買了較多的外幣來維持台幣的穩定
它並不代表經濟能力越強 投資越多 或是出口越多
拿管中閔在文章中 提的例子來解釋
在 2001
年 台灣的進出口都衰退 我們約有貿易順差兩百億美元
但這兩百億的順差 是來自於出口衰退的比例低於進口
即使進出口都雙衰退 17 % 以上 外匯存底仍可因為這兩百億而增加
所以 就能看出來 外匯存底的高低 跟經濟成就沒有絕對的關係
用兒童網頁的解釋 方式
拿一個人來比喻台灣 假設台灣是小台 XD
外匯存底就有點像是小台擁有的美金
如果今天 小台把擁有的台幣大量地換成美金
那他擁有的美金 就會大量增加
但是 本質上 小台根本沒賺任何錢
只是把手上的台幣換成美金
所以 我們不能單單看小台擁有的美金很多
就說小台賺很多錢 很厲害
小台賺多少錢 跟小台有多少美金
兩者是沒有絕對關係的...
下面擷取了一部分的文章 分別說明了外匯存底的意義
台灣的國外資產有些是民間持有,其餘是央行持有;
而外匯存底指的正是央行所持有的國外資產。
民間部門的財富是家庭努力工作加上省吃儉用累積出來的,
那央行的外匯存底是那裡來的?
外匯存底不是央行賺來的,而是買來的。
這話聽來有點奇怪,但卻是事實。
在台灣,任何人都可以從外匯市場上買入外匯。
如果不怕外匯的價格昂貴,而且新台幣足夠,想買多少就有多少。
央行負責新台幣的發行,因此它可以印新台幣到市場上買進外匯。
買得多,外匯存底就增加;買得少,或者反過來把手頭的外匯賣掉,外匯存底就減少。
台灣外匯存底排名世界第三,這是歷年來央行努力收購外匯的結果,
但這並不表示台灣的國富是世界第三。
同理,去年是歷年來外匯存底增加最多的一年,並不表示去年台灣的國家財富增加特別多;
只是表示央行特別努力地收購外匯,把民間企業賺入的外匯移轉到央行手中。
如果央行不買外匯,這些外匯資產並不會消失,僅是歸民間持有。
外匯存底的多寡可視為是一個國家之國際支付能力的指標,
但其對先進國家與落後國家的重要性卻不盡相同,
因為先進國家的貨幣本身就是一種熱錢(hot currency),或稱之為強勢貨幣(power money),
因其國力為各國所肯定,故其貨幣亦為各國所接受,
因此,這些擁有強勢貨幣的國家,通常不必有太多的外匯存底;
而落後國家的貨幣是一種閉鎖貨幣(blocked currency ),
其貨幣一般並不為外國所接受,故亦難在國際上流通,
而這些國家為了政治利益,或為了其本身經濟發展上的考量,
通常必須有大量的外匯存底以資因應。
亦即美英法等先進國家的外匯存底都比台灣少,
但其並不意謂著台灣的經濟條件就比他們為佳。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