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冕服

袞冕

凡祭天地、宗廟及正旦、冬至、聖節則服袞冕,祭社稷、先農、冊拜亦如之。

冕:以皂紗為之。綖版寬一尺二寸,長二尺四寸。冠上有覆,玄表朱裏。
  前後各有十二旒,貫五采玉珠十二,赤白青黃黑相次。
  綖版下以玉珩維冠。玉簪導,貫紐,紐與冠武並系纓處皆飾以金。
  朱纓,青纊充耳,綴以玉珠二。
袞服:用十二章。玄衣六章(嘉靖制度)
   日月在肩,星、山在後。龍、華蟲在兩袖。長不掩裳之六章。
   裳黃色,繡六章,分作四行-火、宗彝、藻、為二行。米、黼、黻、為二行。
中單:素紗為之,青緣領,織黻文十二。
蔽膝:隨裳色,羅為之。上繡龍一,下繡火三。
大帶:素表朱裏,在腰及垂皆有綼,上綼以朱,下綼以綠,紐約用素組。
革帶:前用玉,其後無玉,以佩綬繫而掩之。
圭:白玉為之,長尺二寸,剡其上,下以黃綺約之。
  上刻山形四,盛以黃綺囊,藉以黃錦。
玉佩二。
大綬:六采--黃、白、赤、玄、縹、綠,纁質。小綬三,色同。
朱襪、赤舄、黃絛緣、玄纓結。

冕服(洪武初期)

明代冕服始定于洪武元年,其後又兩次改定。
永樂三年再次進行修訂,並沿用至嘉靖初年。
圖中按照永樂三年制度並參考《中東宮冠服》插圖繪製。

冕服(永樂制度/明前期款式﹞

冕服(後期)

參考定陵實物與嘉靖制度。

十二團龍盤領袞服

冠:用烏紗翼善冠,後於冠上加二龍戲珠,金質,鑲寶石,折角邊沿亦用金。
  另有金絲翼善冠,當為大禮時用,或謂乃明器,其詳待考。
袍:黃色,盤領寬袖。用團龍十二,前身、後身各三,兩肩各一,下擺兩側各二。
  日、月在肩,星、山在背。華蟲四,在肩下兩袖。
  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各為兩行,相對列於大襟。
帶:與常服同。

此袞服於《大明會典》、《明實錄》、《明史》均失載,明清兩代著述亦未言及。
其實例有兩處可見:一為南薰殿藏明代皇帝畫像,自英宗始,諸帝均著此種袞服。
一為定陵所出神宗此種袞服,共五件。
其中,刺繡品3件,均為紅色底料;緙絲品2件,底色為一紅一黃。

袞服袍(晚期)

皮弁服

凡朔朢視朝、降詔、降香進表、四夷朝貢朝覲、則服皮弁服。
嘉靖間令祭太歲山川等神皆服。

皮弁:用黑紗冒之,前後各十二縫。其中各綴五采玉十二。
   縫及冠武並貫簪系纓處皆飾以金。
   玉簪,朱紘纓,玉以赤、白、青、黃、黑、相次。
玉圭:長如冕服之圭,有脊並雙植文,剡其上,黃綺約其下,及有韜,金龍文。
絳紗袍:本色領、褾(袖口)、襈(衣襟側邊)、裾(衣襟底邊)。
紅裳:如冕服內裳制,但不織章數。
中單:以素紗為之,如深衣制,紅領褾襈裾,領織黻文十三。
蔽膝:隨裳色,本色緣,有玉鉤二玉佩。
大帶、大綬、襪、舄、俱如冕服內制。

皇帝在朔望日視朝、降詔、降香、進表以及藩屬國朝貢、朝覲時則穿皮弁服。
嘉靖時又規定祭祀太歲、山川諸神時也用皮弁服。

皮弁服制定於洪武時期,永樂三年又進行修訂,一直延用至明末。

武弁服

國初行親征遣將禮則服武弁,乘革輅,其制未詳。詳定自嘉靖八年。

弁:上銳,色用赤,上十二縫,中綴五采玉,落落如星狀。
  韎衣、韎裳、韎韐,俱赤色,如常制。
  佩、綬、革帶、如常制。佩、綬、及韎韐、俱上繫於革帶。
舄:如其裳之色。
玉圭:視鎮圭差小,剡上方下,有篆文曰討罪安民。

明朝初年舉行親征遣將禮則服武弁、乘革輅,
但是沒有詳細的制度記載,到嘉靖時才做了細緻的規定。

嘉靖制度

燕弁服

嘉靖七年定。

冠:匡如皮弁之制,以烏紗冒之,分十有二瓣,各以金線壓之,
  前飾五采玉雲各一,後列四山。朱絛為組纓。雙玉簪。
服:如古玄端之制身用玄,邊緣以青,兩肩繡日月。前蟠圓龍一,後蟠方龍二。
  邊加龍文八十一:領與兩袪,共龍文五九(45條)。
  衽同前後齊,共龍文四九(36條)。
  襯用深衣之制,黃色,袂圓袪方下,齊負繩及踝十二幅。
素帶:朱裡,青表,綠緣邊,腰圍飾以玉龍九片。
履:玄為之,朱緣、紅纓、黃結。襪用白。

嘉靖七年,明世宗參酌古代玄端制定燕弁冠服。

通天冠服

洪武元年定:郊廟、省牲,皇太子諸王冠婚、醮戒,則服通天冠、絳紗袍。

通天冠:加金博山,附蟬十二,首施珠翠,黑介幘,組纓,玉簪導。
絳紗袍:深衣制。
    白紗內單,皂領褾襈裾。
    絳紗蔽膝。
    白假帶。
    方心曲領。
    白襪,赤舄。
    其革帶、佩綬,與袞服同。

通天冠服(僅在洪武時期使用過)

八團龍袍(萬曆時期)

雲肩膝襴袍(萬曆時期)

直身龍袍(萬曆時期)

常服

洪武三年定:
  常服:烏紗折角向上巾。盤領窄袖袍。
  束帶:間用金玉琥珀透犀。

永樂三年定:
  冠:以烏紗冒之,折角向上,即翼善冠。
  袍:黃色,盤領窄袖。前後及兩肩各金織盤龍一。
  帶:用玉。
  靴:以皮為之。

皇帝常服使用範圍較廣,皇帝省牲、謁陵、常朝視事等則服常服。
洪武元年即制定常服,之後一直延用,只是在款式細節上稍有變化。

圖中參考明成祖畫像所穿常服繪製。

初期式樣

後期式樣

冠:仍用翼善冠。
袍:用色不拘,盤領寬袖,前後及兩肩各盤龍補子一。

從明代皇帝禦真、行樂圖以及一些宦跡圖等繪畫
和定陵出土服飾中能發現皇帝所穿常服形制非常豐富。

過肩通袖龍襴袍

冠:烏紗翼善冠。
袍:交領大袖,紋樣分佈同曳撒,一般為過肩柿蒂雲龍紋,有膝襴和通袖襴。

四團龍雲紋紬交領夾龍袍

冠:網巾。洪武二十四年,太祖微行至神樂觀,見有結網巾者。
  翼曰,命取網巾,頒示十三布政使司,人無貴賤,皆裹網巾,於是天子亦常服網巾。
  髻上戴金束髮冠,玉簪二。網巾及束髮冠外一般再戴其他巾子或冠帽等。
衣:為定陵出土之繡四團龍雲紋紬交領夾龍袍。肩用日月。
  圍玉帶。

青袍(萬曆時期)

襯道袍(萬曆時期)

皇帝所用襯袍之一種,穿在龍袍裡面。頭戴網巾和束髮冠,再戴其他巾帽。

罩甲

明代皇帝狩獵騎射時所著。

冠:韃帽,應為繼承元代蒙古特色,以皮縫製,帽沿緣毛皮出鋒。
衣:外穿方領對襟無袖罩甲,織金,龍紋,用紐子。內穿曳撒。
靴:皮質,白色。

前期

罩甲(萬曆時期)

美國所藏,原定為李太后生日用。

曳撒

自元代辮線襖發展而來。

冠:奓簷帽(笠帽),有金玉寶石帽頂,亦承自元代。
袍:右衽交領,窄袖,腰身收斂,腰間束斂作襞積(向下打豎細襇),下身作散褶,若裙狀。
  兩肩及胸背為柿蒂或如意形紋樣區,多為行龍、雲紋等,有膝襴和通袖襴。
帶:實束,多為金玉寶石絛環。
靴:多用白色。

甲胄

定陵所出土神宗皇帝甲胄與《出警入蹕圖》中不同,
然定陵出土僅為半身,難窺全貌,今以《出警入蹕圖》參考繪製,其詳待考。

冠:鐵盔,飾天鵝翎,插小旗。
衣:罩甲,有魚鱗甲片裝飾,方領對襟,升龍戲珠二。
  內穿當為曳撒,行龍五彩雲紋,兩袖肩有黃金甲片,以紅絲連綴。
刀:定陵出土鐵刀,長條形,魚腹刃,刀柄有金十字護手,木質刀鞘,包沙魚皮。

盔甲(萬曆時期)

鳳翅盔、長身甲、寶劍。

盔甲(萬曆時期)

定陵出土實物,鐵盔、齊腰甲、腰刀、貼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sette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